中国人的温室
在古代中国,效命于皇帝的为官者当知为天家保守机密。故此就有了“莫言温室树”的典故,用来描述对官宦的这一苛刻要求。
孔光是孔子的后世孙、汉成帝(公元前约33-7年)的尚书令,当家人好奇地询问天子宫中温室殿中所种何树时,他选择避而不答。孔光从没想到的是,二十个世纪以后,他想保守的这一小小的秘密甚至已经传播到了遥远的国度。
古老的技艺
中国温室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窨花半屋”这一概念就是指“花被养在地下的半间房屋中”,描述的是蒙古大可汗在北京统治期间所用的温室。服务于中国宫廷的韩国英(Pierre-Martial Cibot 1727-1780)在其《论中国人的温室》一文中解释“其类似于在土中深挖出的一个坑”。实际上,这样半入土的结构通过利用热水及通风系统,不仅可以在冬天养花育树,也可以在淡季种植蔬菜和水果。
温室由于其形式,有时也被称作花窖或花洞。据明代(1368-1644)档案所载,紫禁城内,每年十月初都会把那些娇嫩的花栽入盆中,并放置在窖中过冬。靠近新年时,牡丹花会被放在花窖深处促其早开花。但是正如韩国英(492页)所述,这些花窖也用于保护植物不受恶劣天气的侵害并为嫩芽和病树提供避护。
好奇的欧洲
出于对园林艺术的迷恋,18世纪的欧洲也对中国的园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欧洲人的好奇心不仅限于园林的形式,也扩展到园艺技术的领域。《中国人的温室》是一本直观提供清代(1644-1911)皇家温室的图片集。这本书由耶稣会传教士寄到法国,采用了当时很多图片文献都惯用的形式,但是书中没有注释。按照德拉图尔(Delatour)的说法,这本书1776年就已经出现在法国,属于亨利·贝尔坦著名的远东收藏品。据他所言,绘画的作者是宫廷的画师,但是并没有给出画师的姓名或者国籍。
和这一时期的百科全书绘图一样,图集中的五张图画采用了不同的视图方法用来展现皇家温室的复杂结构。第一张图对屋顶进行了细致地描绘:作画者层层描绘中国式屋顶的结构,从最下一层的椽子,到其上铺设的木板,再到加盖的草席,直到最后屋顶瓦片下的一层灰背都得到了展现。在第二张图中,为了展示地面与温室之间的高度,以及地面与外面之间的高度差,绘画者并列画出剖面图和正视图,并以此展示了地下供暖布局的结构,可以看到其遵循的原理与炕的加热原理相同。特别引人注目之处是所有的图对植物、盆景甚至陶瓷、粗陶瓷或者瓷器花盆的精心绘制。我们可以在这些图中找到兰花、菊花、松、鸡冠花、长出佛手瓜的枸橼树等等,这些植物可以用来装饰、芳香居室,另外我们甚至可以找到葡萄树。
《论中国建筑》一书的作者在“告读者”中鼓励读者把他们的问题寄到北京,以便获得更为详细的解释。鉴于这两本书的绘画风格很接近,我们由此可以假设,《中国人的温室》是对前者的补充,像是对一种超前的远程教学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