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阁兰(Victor Segalen)并不是一位专业摄影师,但他却在1909-1910年、1914年及1917年三次考察中国的途中拍摄了数百张照片。这些关于考古、风景及考察情况的照片为我们留下了他的旅行的见证。
谢阁兰并不是一位专业的摄影师,他拥有照相机也是因为在他出生的年代,摄影技术已变得简单平常。然而在某个机缘特定的情况下,谢阁兰也曾不辞辛劳地承担起了摄影师的重任。这一特定的机缘就是他1909-1910年、1914年及1917年前后三次在中国的探险考察活动。在这三次考察途中,他共拍摄了数百张照片,其中大部分照片记录了他的考古挖掘及发现,但其中也有一些照片记录了考察中的人情事态,比如在照片中我们可以看见他本人以及他的同伴拉提格(Lartigue)和吉尔贝·瓦赞(Gilbert de Voisins )、随行护送的中国人、马匹、行李等。此外,还有一些照片拍摄的是那些途中令他印象深刻的事物——主要是风景,但也有树木房屋。他在1914年和1917年的两次考察,可谓是实至名归的科学考察,考察从一开始就得到了考古学家沙畹(Édouard Chavannes)的鼓动,并且沙畹也一直在法国远程跟进整个考察。对于考察来说,摄影是一个技术上的辅助项目,如同考古挖掘、绘图、拓片一样。把这项技术应用到考古的工作中,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特别之处在于,这项任务机缘巧合地交到了谢阁兰这位临时考古学者手中。从谢阁兰的通信中,我们还了解到了他所使用的摄影材料。他的探险队1914年携带了卢米埃馆提供的一千份9x12 厘米的底片及一千份24x30厘米的底片。结果这些材料出了问题,不得不在途中更换成一批9x12厘米的底片及一架柯达软负片相机。“感谢”这一技术问题的出现,我们也由此了解到谢阁兰在摄影方面所具有的出色素养。比如在途中歇脚的地方,他会晚上自己冲印那些出了状况的“24x30卢米埃”底片。大部分底片被分批送到上海冲洗或印刷。谢阁兰没有看到的那些印成的照片,会经由他的太太转寄给他。谢阁兰也把一些他冲洗出来的底片直接寄给沙畹,并附上他的注释,以便沙畹每天都可以跟进探险队的发现。他在写给夫人的信中也附有明确的、关于如何保存这些负片盒的方式的指示——“把每个木盒子像瓷器一样包起来”,还有冲洗照片的最迟时间,以及冲印照片的相纸要用“半绒面”等等。
摄影在这一探险队的时间安排中占据了很大的位置,其目的也是为了回到法国后可以发表考察成果。后来让·拉提格也确实以他、谢阁兰和吉尔贝·瓦赞的名义发表了部分照片。谢阁兰对摄影技术的掌握非常完美,特别是考虑到材料本身所出现的状况。但是这些照片的价值远超出了技术以及文献记录质量本身。这种情况在摄影艺术中是很常见的:在敏锐的操纵下,媒介所产出的结果超过了初始的设想。谢阁兰的亲眼所见也是他作品的素材。对于那些知道并且喜爱他的灵感缘起于中国的文字的人来说,就算无法通过谢阁兰的眼睛感受到他目睹的事物,至少可以通过“大玻璃眼”分享他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