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点击阅读文献

《天工开物》一书介绍了中国17世纪初的各项技术,书中附有插图,对数不胜数的相关研究来说,《天工开物》是一个的重要资料来源。在中国古代,该书拥有两个较著名的版本,而法国国家图书馆兼备两者,并已将其保存了近三个世纪。

       《天工开物》全书共18卷,所涉及的技术涵盖了农业、养蚕、纺织、印染、谷物、糖、油、盐、瓷器、合金冶炼、器具制造、矿产宝石、纸墨等领域。

       《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1587-1666年),是原籍奉新(离江西省会南昌不远)的一名低级官吏,编撰本书时尚在江西分宜县儒学任教谕。后于明朝(1368-1644)末期辞职归乡。其人文字多已佚失。《天工开物》曾于1637年及晚些时候先后两次付梓印刷;1771年左右日本也曾出版过该书。20世纪初,陶湘(1871-1940)在国内予以再版,并在新版中增加了一些插图。本书内容新颖,表现形式独特,因而在上个世纪中得以反复再版,也由此滋生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天工开物》不仅内容前所未见,而且鼓吹技术进步。书中对技术的介绍不少来自第一手的观察,而非文人般的引经据典——不过本书所面对的读者依然还是文化精英。 本书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一系列插图的使用,虽然插图绘制的精细程度不一,但是在它们出现的年代里,用图画展示技术的情况凤毛麟角,本书对插图的使用也愈加显得弥足珍贵。有人认为这些插图出自宋应星本人之手。大部分情况下,这些插图展示的更多是操作者,而非单个物件、工具或植物——如著名的“制墨”图,这一点与一些或更古老、或更现代的介绍农业技术的著作相类似(比如《农政全书》)。也有人认为,插图中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之处或模糊不清之处,甚至不少不当之处——比如在铸铁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工匠的服装是有问题的。

古版

        法国国家图书馆现存十七世纪中期出版的两种不同版本的《天工开物》。 其中一版(编号:中文5563)据认为是现存最古老的版本:在序言的最后,我们可以找到出版的年份(1637年)。 该序言述称,宋应星囊中羞涩,但本书还是在涂绍煃(又名伯聚, 1582-1645)的支持与鼓励下,得以在南昌出版。书有目录,但未请他人作序,尽管请他人作序在当时颇为常见:作者或编者在成书之际常邀知交——最好是名人——为书作序,以此增光添彩。本书后亦无“致读者”之类的跋语。不过该书是在明末的最后几年出版的,而且出版地也并非当时书籍出版的核心区。

        这本曾被认为是“第二版”的书上还盖有皇家图书馆的印章,用路易-菲利普(1830-1850)时代的西方装帧样式。其中一页上可见“Missions étrangères外方传教会)”的字样,记录了本书的由来。

        第二版《天工开物》(编号:中文5564)中的序同上,但未注明年款,专家们认为该书在明末——更常说是在清(1644-1911)初出版。在书的扉页书名一页中,附有像是广告性的说明文字“书林杨素卿梓(書林楊素卿梓)”。这一版可能来自福建西北,这是数百年间书商一度非常活跃的地区,有时也以盗版书闻名于世(本书也许就是其中一例?)。 在这一未注明年款的版本中,文本与前一版的几乎完全相同,但是加注了标点,重修了插图,在边缘处,插图遭到缩减,图中一些背景元素或家具被修改,比如在制墨的插图中,边上白色的花消失了。这一版书共3卷,中式装帧,上有“la bibliothecæ regiæ (皇家图书馆)”印章(该印章一直用至1724年?)。

        傅尔蒙(Étienne Fourmont,1683-1745)编制的中国图书目录就已纳入这两版的书。其中,序言中记录了年款的那本编号359,另一本有两个编号(358号及360号)。很可能儒莲(Stanislas Julien)用的就是这两本书用于翻译其中关于朱砂及冶金制品等片段……未落年款本显然也曾有人用过,也许早于儒莲——在瓷器的插图页中我们可以找到手写的笔记(拉丁文或中文注音转写)。

 

 

Réduire l'artic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