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
中国瓷器在欧洲乍露头角就赢得了王公权贵们的青睐,这种半透明材料制成的各类容器、盘子和物品都成为权贵们不懈追逐的对象。瓷器让迷恋中国与中国风的风气更为流行,而这种风气也极大推动了西方审美品味的变化。
中国瓷器在欧洲的出现
所谓硬瓷的制造工艺早在3世纪的中国就已趋于完善成熟,但是在欧洲——确切地说在意大利——第一批此类中国瓷制品的出现在13世纪或14世纪。尽管马可•波罗的游记中已经提到了在龙泉(浙江)生产着大量的“非常精美的瓷碗”,而且价格低廉,不过还是要从15世纪起,“Sinant”——即中国——的瓷器才开始作为收藏品辗转流通,并出现在了欧洲的一些珍品陈列室中或是遗物清单中。大家也不是很肯定,这个神秘的“瓷器”(porcelaine)一词是否指的就是从中国进口的 “宝贵的陶瓷(céramique)”。瓷器长期保持的神秘之处其实在于其材料及制造工艺。在长期的神秘中,人们曾经尝试过仿制那些由整船进口的所有餐具。这些运输瓷器的船队最初有葡萄牙的,后来也有荷兰的,有时候这些船队相互之间甚至会抢夺对方的货物。这种瓷器最初被称作kraak-porselein , 也就是“克拉克瓷”说法,这个名字源自葡萄牙及西班牙巨型船队的名称“carraques”,后被荷兰人也使用这样的船队。18世纪的时候步荷兰人的后尘的是英国人。瓷器的征服,从某方面来讲是对中国风格偏爱的体现,这不仅是因为中国瓷器极具异国情调的形状与装饰,也要感谢中国的制造者为了满足欧洲人的口味所做出的努力。刚开始的时候,传到中东及西方的瓷器与在中国销售的瓷器类似。在伊朗阿尔达比勒(Ardabil)的谢赫萨菲•丁圣殿(Cheikh Safi)以及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帕宫中所保存的重要收藏中就是这样的瓷器。但是很快其花纹样式就开始向买方世界靠拢。
瓷器的制造
直到18世纪欧洲才开始进行瓷器的制造与生产。当时同时发生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件事发生在1708年,受迈森选帝侯奥古斯都二世之命寻找贤者之石的炼金术士伯特格(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在物理学家恩弗里德·沃尔特·凡·钦恩豪斯(Ehrenfried Walther von Tschirnhaus)的帮助下,使用迈森地区最近几十年间所找到的高岭土,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瓷器的制造。不久之后,在18世纪中期,雷奥米尔(Réaumur ,1683-1757)找到了被当作秘密保守的制作流程,并由化学家皮埃尔-约瑟夫·马克尔(Pierre-Joseph Macquer,1718-1784)在文森开始制造(后转至塞夫尔)。
而另一件事是,被派往中国南方江西景德镇的耶稣会传教士殷弘绪(François-Xavier Dentrecolles 或d’Entrecolles , 1664-1741)在1712年致耶稣会中国及印度传教会巡阅使的信中,介绍了大量有关瓷器制造与生产组织的细节。这封信与十年后的另一封信一起发表在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1674-1735)神父编撰的十卷《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Lettres édifiantes et curieuses écrites des missions étrangères ; p. 131-176)一书中,这也是后来狄德罗与达朗贝尔的大百科全书(l’Encyclopédie de Diderot et d’Alembert)介绍瓷器的文章的资料基础。后来,杜赫德神父本人在其1735年编撰的《中华帝国全志》(Description de l’empire de la Chine)一书中也使用了这两封信中的材料。景德镇有一万八千户人家。一切活动都围绕着瓷器的制造生产而展开。这里除了瓷器什么都不生产,哪怕是消费品也需从外地运来。所有人都靠此为生, “甚至包括盲人和残疾人也可以靠研碎颜料为生”。由高岭经船运到此的色白、手感细腻的高岭土保证了瓷器的硬度,“就像神经之于人一样”。一件瓷器的生产,包括烧的过程,要经过70个人的手工。殷弘绪认为这样的分工让生产变得更加迅捷。瓷器的不同生产过程被绘制成大量的彩画,寄到法国,用于满足学者和好奇者的兴趣。除了雷恩美术馆保存的罗宾藏画册与塞夫尔陶瓷国家博物馆保存的出自钱德明(Amyot)神父与小德金的两套画册之外,法国国家图书馆保存的中国为法国市场定制的画作系列,数量也很丰富。首先这里也有一套作于18世纪的作品(藏于版画部Cabinet des estampes,编号Oe 105),然后还有更迟一些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广州像煜呱画室等在米纸上所做的大量画作(编号Oe 106 et 107)。煜呱画室以及顺呱(Sunqua)与庭呱(Tingqua)等人的画室,制作了各种画册,有的与自然(花鸟鱼虫)有关,有的展现的是日常工艺,如为玻璃画生产的玻璃制作工艺。
行家与收藏家
除了殷弘绪介绍的关于瓷器的知识以外,十九世纪时还有一本关于景德镇陶瓷的专著《景德镇陶录》。这本书的作者是兰浦,于1815年出版,后由儒莲(Stanislas Julien)于1865年翻译,塞夫尔瓷器厂化学家萨勒维塔(Alphonse Salvétat)予以注释,以《中国瓷器的历史与制造》(Histoire et fabrication de la porcelaine chinoise)为题出版。与此同时,业余爱好者对中国瓷器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其中有些人对瓷器具有非常深入的认识。像阿尔伯特·雅克马尔(Albert Jacquemart ,1808-1875)、奥克塔夫·杜萨尔特勒(Octave du Sartel,1823-1894)及恩内斯特·格朗迪迪埃(Ernest Grandidier ,1833-1912)这样的收藏家,积极投身对中国陶瓷的研究,并且发表了一些重要的相关著作,比如《瓷器的艺术史、工业及商业史》(l’Histoire artistique, industrielle et commerciale de la porcelaine)(1873)、《中国瓷器》(La porcelaine de Chine)(1881)以及《中国陶瓷》(La céramique chinoise)(1894)等。其中两位还成为了这方面的专家,分别出任赛尔努奇博物馆及卢浮宫的馆员。格朗迪迪埃的收藏保存在吉美博物馆,数量达到了约六千件。
图 : “写花樽”,瓷器业画( Recueil - industrie de la procela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