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建筑

点击阅读文献

《论中国建筑》一书既无落款署名,亦无年月日期,是一本由北京宫廷内的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寄到法国的书。

        在用平面图介绍的建筑物中,提到了一座“几年前”被烧毁的北京宝塔——鉴于中国文献证实了这一事件发生在1758年,我们据此可以推断这本书的成书年代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期间。

中法合作的一个案例

         这是一本集体创作的书。除了传教士以外,参与创作的应该也有中国的画家。在此类活动中,这一情况相当常见(参阅《北京各商店及其间商业活动》 Recueil des différentes Boutiques de Pékin et des marchandises qu'on y trouve),也解释了书中绘图风格的不同以及在视图处理上的不一致。当时欧洲传教士被聘为皇宫画师,他们周围有中国的学徒,可能正是后者接手了备图及绘图的部分工作。

         传教士研究者为了向欧洲介绍中国的方方面面,以百科全书的方式进行了大量的创作,这本书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本书并不满足于仅仅介绍中国有名的建筑,它还有教学上的企图。比如本书的第一部分从介绍中国建筑的工具与材料入手,然后才过渡到用插图描绘中国建筑中的某些优秀艺术作品,像墙壁、照壁、亭阁、桥梁与宝塔等等。在这些建筑元素的介绍顺序方面,作者还试图按照中国建筑的等级原则进行安排,以凸显建筑作为中国人社会等级指标的这一概念。这一点在第二部分中表现的尤其突出,作者严格遵循着从低到高的顺序,从普通民居开始介绍,然后是文人庭院、私家园林、王公府邸直到最后皇家园林中奢华的三层高楼阁。

乾隆时代的官式建筑全景

        所有该书介绍的建筑元素都属于当时在华北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官式风格,而这一地区以外的建筑被当作是次要的遭到忽略。这一缺失也可能是由于礼仪之争以后,欧洲传教士在中华帝国的行动受到限制,此时基督教传教团的存续仅仅依赖于几位以艺术家或学者的身份在北京宫廷的供职的传教士。本书所描绘的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某些真实存在的皇家园林中的建筑(第二册596365页)。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特别是那些装饰丰华的亭台是作画者想象的产物而非真实的建筑。不过,这并不代表说,这些图画存粹是幻想的产物,它们大体上还是按照十八世纪中期中国建筑的实际模式所创造。此时的中国正处于乾隆的统治期间(1736-1795年在位),这位帝王艺术家喜好“巴洛克”的风格,所以这一《论中国建筑》也可以被视为一种乾隆风格的目录。经由《论中国建筑》传播的中国的建筑形象在艺术史学家的眼里,显示了一种“复古未来主义”的风格——假设中国一直处于乾隆帝统治下可能会出现的风格。

科学的标准

        本书还有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它对中国建筑艺术评价总体上是很积极的,也代表着当时的风潮。本书避免传递模糊不清的形象,也未将重点放在猎奇上,与之相反,本书想要展现的是,即使中国建筑富有异国情调,可是却具有自身的逻辑。对于那些在欧洲人眼中可能比较奇怪之处,比如屋顶沉重而且复杂、大多数房屋仅有一层以及“几乎在所有省份,中国人住的地方一般比较差”等这类观点,本书也尽力做出解释(第二册,119页)。据作者所言,所谓的奇特之处都可以从气候、寻找健康的居住条件以及中国官方对道德的有时比较怪异的要求中得到完美的解释。在《论中国建筑》一书最后,作者再次重申了他这一观点,并且宣称“我们越多检视中国政府及其行动,我们可以看得越清楚,他们的一切都是经过深思的结果(第二卷,120图)”,建筑就提供一个这样的证明。

Réduire l'artic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