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首辅大臣张居正为万历皇帝编绘的 帝王启蒙读物——《帝鉴图说》

点击阅读文献

一、这是一部什么书
二、张居正编绘这部书的历史背景
三、书中有哪些内容
四、万历皇帝阅读这部书有怎么样的效果
这本书是怎么到法国的?

一、这是一部什么书

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印画部的绢本工笔彩绘本《帝鉴图说》,长 52  厘米,宽 47,5 厘米;左面手书花体法文,为右面画面内容的法文讲解;右面是绢本工笔彩绘图画,具有明显的明代绘画风格。图画右侧上方有中文工楷题名,如任贤图治、入关约法等。分上下两册,对开本,法式装帧,精致华美。卷首无书名页,无中文解题和解读文字。

依据右面图画题名及画面故事的正反面教化功能,进行查考、比对、研究,筛选,确定这部图画书是明代内阁首辅大臣、建极殿大学士、帝师张居正在隆庆六年(1572)联合讲官马自强和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吕调阳,专门为刚刚登上帝位、年仅10岁的小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主持编写、绘制,如何学做一位圣君英主和治国理政的启蒙读物。

二、张居正编绘这部书的历史背景

明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灭元称帝,建立大明皇朝。经过10帝150多年的统治,大明朝出现了多方面的弊政、堕政,显出了疲态、老态。嘉靖元年(1521),嘉靖皇帝朱厚熜登基后,立即革除前朝蠹政,清理勋戚庄田、罢黜天下镇守中官,改革科举制度,总揽内外大政,高度集中皇权,朝政气象一新,成效显著。可惜到嘉靖二十一年(1542),嘉靖竟然因迷信方士,移居西苑,尊尚道教,在宫中着道袍,设道场,斋醮不断,一心修玄,日求长生,竟然二十四年不上朝堂,不问朝政,致使权奸严嵩专国20年,吞没军饷,败坏吏治,废弛边事,东南沿海地区遭受倭寇频繁侵扰。朝廷竟然因曀废食,下禁海令,不准扁舟下海,封锁沿海港口,断绝海上交通,既没有封住倭寇的袭扰,还断绝了海上贸易,阻断了百姓的经济来源,也断绝了朝廷巨大的海上贸易收入。此外,北方蒙古俺答汗不断寇边,甚至兵临北京城下,大肆掳掠。南倭北虏,外患不断。而全副心思都用在修道之上的嘉靖帝任用大臣,“忽智忽愚”“忽功忽罪”,随意任性,喜怒无常,功臣、直臣多遭杀害、贬黜,真是雪上加霜,整个国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国势日衰。

嘉靖四十五年(1566),嘉靖皇帝崩驾,裕王朱载垕嗣位,是为隆庆皇帝。朱载垕节俭仁厚,登基后,革除弊政,任用大臣徐阶、张居正等,开启了著名的隆庆开海新政,允许民船出海到菲律宾开展商贸活动。可惜天不假年,在位仅6年,隆庆帝便一病不起,不久就驾崩了。诏命由他的第三个儿子朱翊钧继位,是为万历皇帝。这一年万历皇帝只有10岁,疆域这么广大的大明王朝,一个10岁的孩童,怎么应对呢?隆庆皇帝临终前将万历托孤给了他的亲生母亲李太后、首辅大臣张居正与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

这是东方大国明朝的背景情况,在西方遥远的欧洲,同样处在历史大转折的前夜,情况也很复杂。嘉靖皇帝驾崩的1566年,也是奥斯曼帝国苏丹苏莱曼一世统治的最后一年,随着他的去世,奥斯曼帝国开始衰败,从神坛上慢慢黯淡了。尼德兰爆发了反抗西班牙王室菲利普二世,反对天主教的圣象破坏运动,要求宗教自由、废除修道院特权的起义,直接引发了荷兰十八年独立战争。在隔海相望的英格兰,新教徒伊丽莎白成为了英格兰女王,她不仅拒绝了西班牙国王的求婚,还公开表态支持尼德兰革命。而夹在他们中间的法国,也开始了天主教与新教徒之间的宗教战争。这一年,无论是东方的大明朝,还是西方的欧洲,世界上多个重要国家都发生了巨变,因而被历史学家视为世界历史的关键年份,欧洲开启了新一轮的洗牌。

三、书中有哪些内容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张居正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后,张居正远观历代帝王、圣君贤相,天下大治;近历嘉靖晚年政局,好容易遇到励精图治的隆庆皇帝,竟然天不假年,只有短短六年时间。身为内阁首辅大臣,面对继位登基的10岁小皇帝,深感托孤之重,在主持政务,疏离军政事务外,发大宏愿,费大心力,和文华殿讲官马自强、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吕调阳一起编撰绘制了《帝鉴图说》这样一部图文并茂、功能独特的图书,担负起了教导幼年皇帝的重任,为大明江山谋长远、作打算。

由于本书是专门为万历小皇帝如何学做一个好皇帝编绘的,张居正取唐太宗以古为鉴之意,从尧舜禹以至唐宋的治乱历史中,选取历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之举,“视其善者,取以为师”,定为上部;选取历代帝王倒行逆施之祸,“视其恶者,用以为戒”,定为下部。上部编录上自尧舜,下止唐宋共23个古代帝王的“其善为可法者”事迹共81则,命名为《圣哲芳规》;下部共录夏商周三代以下共20个帝王的“恶可为戒者”劣行共36则,命名为《狂愚覆辙》。《周易》称九为阳爻,六为阴爻,这上下两部在选取事例时分别以九九八十一或六六三十六为数,用以区分善恶,暗合《易经》旨趣,可谓用心良苦。定名为《帝鉴图说》。后人常将张居正的《帝鉴图说》与欧阳修的《资治通鉴》并列,以为其立意与用心,有异曲同工之效。

对于所取事例,每一则都有一个四字标题,如汉高祖刘邦,有“入关约法”“任用三杰”等;唐太宗李世民,则有“撤殿营居”“敬贤怀鹞”“弘文开馆”“面斥佞臣”等;秦始皇赢政,有“遣使求仙”“坑儒焚书”“大营宫室”;宋徽宗赵佶,有“应奉花石”“任用六贼” 等。每一则事例都有情节、有人物,内容皆出自史籍,“记载未详者,不敢采录”,除引录史籍之外,各篇还附有用当时的通俗浅近文字的讲释,有的篇目后面还间或有一些简短的评论文字。比如。《圣哲芳规》第17则“却千里马”中,就在讲释汉文帝为什么拒绝臣僚献千里马的动机时评论道:“夫千里马是良马也,文帝以为非天子所宜用,尚且不受,况其他珠玉宝贝、珍禽奇兽?不切于人主日用者,又岂足以动其心乎?书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正文帝之谓也。”其评论文字,深入浅出,言简意深。

在《帝鉴图说》中,图画部分占有相当的份量,书中每一则事例都配着一幅画,每幅画都占整整一个页面。《帝鉴图说》没有绘画者署名,但是画面上建筑、园林、树木的线条、造型,人物的表情、动态、服饰,明暗、透视和色彩的运用,以及整幅画面的气韵,都展现了高超的画艺技法。因此有专家推测应该出自是宫中画院画师之手,也有人以为就是内廷太监王振手笔。左文右图,一一对应,并予万历对照阅读领会。

上部《圣哲芳规》,共81幅。依次为:

任贤图治、谏鼓谤木、孝德升闻、揭器求言、下车泣罪、戒酒防微、解网施仁、桑林祷雨、德灭祥桑、梦赍良弼、泽及枯骨、丹书受戒、感谏勤政、入关约法、任用三杰、过鲁祀圣、却千里马、止辇受言、纳谏赐金、不用利口、露台惜费、遣辛谢相、屈尊劳将、蒲轮征贤、明辨诈书、褒奖守令、诏儒讲经、葺槛旌直、宾礼故人、拒关赐布、夜分讲经、赏强项令、临雍拜老、爱惜郎官、君臣鱼水、梦裘示俭、留衲戒奢、弘文开馆、上书粘壁、纳箴赐帛、纵鹊毁巢、敬贤怀鹞、览图紧杖、主明臣直、纵囚归狱、望陵毁观、撤殿营居、面斥佞臣、剪须和药、遇物教储、遣归方士、焚锦销金、委任贤相、兄弟友爱、诏试县令、听谏散鸟、啖饼惜福、烧梨联句、不受贡献、遣使赈恤、延英忘倦、淮蔡成功、论字知谏、屏书政要、焚香读疏、敬受母教、解裘赐将、碎七宝器、受言书屏、戒主衣翠、竟日观书、引衣容直、改容听讲、受无逸图、不喜珠饰、纳谏遣女、天章召见、夜止烧羊、后苑观麦、轸念流民、烛送词臣 

下部《狂愚覆辙》,共36幅,依次为:

游畋失位、脯林酒池、革囊射天、妲己害政、八骏巡游、戏举烽火、遣使求仙、焚书坑儒、大营宫室、女巫出入、五侯擅权、市里微行、宠昵飞燕、嬖佞戮贤、十侍乱政、西邸鬻爵、列肆后宫、芳林营建、羊车游宴、笑祖俭德、金莲布地、舍身佛寺、纵酒妄杀、华林纵逸、玉树新声、剪彩为花、游幸江都、 斜封除官、观灯市里、宠幸番将、敛财侈费、便殿击球、宠幸伶人、上清道会、应奉花石、任用六贼

 四、万历皇帝阅读这部书有怎么样的效果

隆庆六年(1572),万历接位时只有10岁。隆庆皇帝临终托孤,由万历的亲生母亲李太后代为听政,首辅大臣张居正署理一切军政大事。李太后对万历寄予厚望,一心想把他培养成明君英主,因此和内阁首辅张居正、大内总管——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一起制定了一个分工协作的培养计划:李太后搬到乾清宫,和万历一同吃住,照顾并监督万历勤勉学习;张居正署理朝中日常军政事务,安排万历到文华殿学习经书、历史和书法,安排讲师开设日课和讲筵,编写专用教材——《帝鉴图说》,还时常指导他学习处理军政事务;太监冯保则负责他的日常起居饮食生活,全程跟随,形影不离。他们三人既是护佑者,又是监督者,因此总是高标准、严要求,对万历日常读书、生活极为严格,言谈举止,必须学习历代圣君,中规中矩,不许偷懒,不许顽皮,万历的点点滴滴都在他们三人的监督之下。万历十分敬惧李太后,尊重张居正,恭敬地称他为元辅少师张先生,称呼冯保为“大伴”。

《帝鉴图说》运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讲述一个个简练的小故事,配以彩绘绢本插图,这些图画,线条简单,轮廓清晰,朴拙中带有几分稚趣,可爱又不失传神,激发了年齿尚幼的小皇帝阅读兴趣。据记载,小皇帝朱翊钧一经观赏,便爱不释手,还吩咐史官,要把这件事载入史册。“以昭我君臣交修之义”,收到了十分理想的效果。在这三人的护持和监督下,万历勤奋好学,表现优异。

张居正在悉心培养教导万历的同时,对大明王朝进行了一条鞭法、考成法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明朝焕发出勃勃生机,史称万历中兴。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去世,二十岁的万历皇帝亲政,气概如虹,发愤图强,先后平定哱拜、杨应龙叛变,打赢援朝战争;任用戚继光等名将抗击倭寇,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纺织业兴旺,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可惜亲政不到五年,在立储的“国本之争”等与朝堂文官群体的对峙中,年轻的万历皇帝变得心灰意冷,变得懈怠懒惰,竟然像后期的嘉靖皇帝一样,不上朝堂,不理朝政,达30年之久。皇帝不临朝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国家会怎么样,自然会出现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官员贪腐……张居正费尽心力为他编绘《帝鉴图说》的良苦用心,对他十年的谆谆教诲,算是白费了。因此后人常说,明朝的衰亡,其实就是败在万历手里。后人也常常百思不解,为什么大明朝二位在位时间最长的祖孙皇帝,都会长达二十多年拒绝处理朝政呢?

更令人痛惜的是,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去世,万历居然立即翻脸,下令查抄张居正府邸,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家人或被迫自尽,或被流放,或遭饥饿而死,极为凄惨。万历全面推翻张居正倡行的新政,指责他“专权乱政”“谋国不忠”,甚至想对张居正“断棺戮尸”,朝中官员趁机落井下石,污蔑张居正“残害忠良,荼毒海内”,扬言即便“斩棺断尸尚有余罪”。张居正举荐重用的官员或被削职,或被弃市。而在此十年间,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李太后与司礼监掌印太监万历冯保,都没有站出来为张居正说话。万历皇帝和张居正的关系出现这样一百八十度大转变的原因,后人分析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张居正在十年帝师教诲期间,对小皇帝过于严厉,被他视为悬在头顶的三把“戒尺”之一。万历虽然表面恭敬,其实内心很不高兴,日积月累,成为怨毒,压在心中。其二是张居正执政十年间,虽然政绩骄人,但功高震主,大权独揽,先后推翻了万历多个用人动议,让万历觉得大权旁落,受到了羞辱。其三自然还有朝中那些早已心中嫉恨、见风使舵的同僚的落井下石。

如今我们翻看《帝鉴图说》中117幅精美绘画,117则正面典范与反面惨痛教训,张居正付出的良苦用心、深谋远虑,十年教导,十年披肝沥胆,居然是这样的结果,令人唏嘘不已,心伤不已。

 五、这本书是怎么到法国的?

《帝鉴图说》一书归属于18世纪末路易十五的财政总监亨利·贝尔坦(Henri Bertin,1720-1792)的私人收藏。1795年法国大革命当局下令将流亡贵族的财产没收充公后,该书成为国家图书馆的藏书。